视网膜是我们眼球内部的一个重要结构,它与我们的视力密切相关,如果视网膜出现问题,我们的视物能力也会出现异常。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种会导致夜间视力下降的视网膜病变——视网膜色素变性。
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?
视网膜色素变性(Retinitis pigmentosa,简称RP)是一组进行性感光细胞(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)退化并导致视网膜功能丧失的眼科遗传病。RP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/3500。
●RP患者的早期症状为夜盲、暗适应困难;
●中期周边视野逐渐受损、视力下降、眼底呈现骨针样色素沉积;
●晚期出现管状视野,严重者可致失明。
RP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口服维生素A、维生素E、DHA或神经保护因子可延缓感光细胞死亡从而延缓疾病进程,但临床试验结果对这些药物的具体疗效仍有争议。
近年来,基因治疗、细胞移植以及视网膜假体等新一代技术渐趋成熟,而各种治疗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。目前,少数RP基因突变已获得针对性的基因治疗药物,如RPE65。
如何诊断视网膜色素变性?
RP的临床诊断
疑似RP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,如眼底拍照(可观察视网膜上是否存在色素沉积,黄斑区域是否受损),视网膜电流图(ERG,可判断视网膜功能是否受损),光学相干层析成像(OCT,可观察视网膜分层和感光细胞数目)等。
典型的RP患者眼底图会呈现骨针样色素沉积,ERG显示感光细胞功能受损,OCT可见感光细胞减少。
RP的基因诊断
目前已有超过90个基因的致病突变可导致综合征型或孤立型RP,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。RP可呈常染色体显性(AD)、常染色体隐性(AR)和X连锁遗传(XL)。
一般来说,常染色体显性RP患者发病较晚,进程缓慢,而常染色体隐性RP患者发病较早,多见于儿童期,进程较快。
针对RP致病基因的多样性,临床一般可选择不同检测方法明确患者的遗传病因,主要包括遗传性眼病诊断的基因包,全外显子组测序(WES)和全基因组测序(WGS)等。
不同时期RP患者眼底图
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咨询
出现夜盲或明显性视力下降的患者,建议先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,确定视网膜疾病类型。其次,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明确遗传病因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指导后续临床治疗以减缓RP的进程,尽可能保存患者视力。
对于未明确遗传病因的RP患者可于ug环球会员登录医学遗传中心就诊,进行基因检测,明确致病基因位点,评估再发风险。针对生育过RP患儿且明确致病基因位点的家庭,再生育时可选择合适时间进行绒毛穿刺(孕11~14周)或者羊水穿刺(孕16~22周),利用Sanger测序进行位点验证,判断胎儿是否携带致病位点。
作者:秦亚运
审核:宋婕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