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防护是杜绝医务人员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。所有参与诊断、治疗、护理、检验、检查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等,都应及时进行防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考核。应首选业务精湛、身体健康、心理素质良好、无慢性基础疾病的医务人员在发热门诊、留观病区从事相关工作,不得安排孕妇及哺乳期妇女,原则上女性生理期不安排在污染区工作。
防护用品“一件都不能少!”
面对新冠病毒,防护用品是医务人员防控病毒的最重要装备。
预检分诊医务人员防护用品有:一次性工作帽、医用防护口罩、面屏、一次性乳胶手套、隔离衣、工作鞋、工作服等。
发热门诊、隔离病区、临床检验医学中心、P2实验室和放射科为肺炎患者做影像学检查的医务人员,救护车转运人员,进入污染区的保洁、维修、医疗废物处理、尸体搬运人员等,他们的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 、医用防护口罩、护目镜或面屏、一次性乳胶手套(双层丁腈手套)、分体工作服、医用一次性防护服、工作鞋、一次性高腰靴套等。
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,如气管插管、气管切开、吸痰时,应戴正压防护头盔。
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收治区域工作的人员需有医用外科口罩,其他同日常的标准防护。
穿脱顺序“一条都不颠倒!”
对于医务人员来说,严格按照从上到下穿戴、口罩先戴后摘、穿脱不颠倒等原则要求,对于避免交叉感染、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至关重要。穿脱顺序很关键,可以在具体操作区将下列流程打印粘贴在显眼位置,方便医务人员执行。
一、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
1.更衣间:换拖鞋→脱下个人衣物放入柜子→手卫生→穿分体工作服→戴一次性工作帽→戴医用防护口罩(更衣间配置镜子,查看佩戴情况)→戴内层手套。
2.第一缓冲间:拖鞋换工作鞋→第二缓冲间。
3.第二缓冲间:经过第二缓冲间(此时把第二缓冲间当作通道)进入潜在污染区(内走廊、医生办公室、护士站)。
二、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
第三缓冲间:手卫生→穿医用一次性防护服→戴外层手套→戴护目镜或面屏→穿一次性高腰靴套→进入污染区(病区工作)。
三、污染区返回潜在污染区
第四缓冲间(处置室旁边房间):手卫生→摘外层手套→手卫生→摘面屏或护目镜→手卫生→脱一次性高腰靴套(也可在脱下防护服时一同脱下)→手卫生→脱医用一次性防护服→手卫生。
处置室:摘内层手套。
进入潜在污染区(内走廊、医生办公室、护士站)→手卫生(洗手)→戴一次性乳胶手套。
四、潜在污染区返回清洁区
第二缓冲间:摘手套→手卫生→脱分体工作服→手卫生→摘医用防护口罩→手卫生→摘一次性工作帽 →手卫生。
第一缓冲间:工作鞋换拖鞋。
返回更衣间,沐浴更衣。
注意事项“一点都不含糊!”
细节决定成败,细节决定安危。对于医务人员来说,还有一些重要细节需要关注,切忌马虎大意。
1.使用前应确保个人防护用品和外包装均无破损,有效期内使用;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。
2.穿戴防护用品时,应互相检查,确保皮肤和黏膜不暴露。
3.摘脱防护用品时,动作要轻柔;避免接触污染面。
4.复用防护用品直接放入专用容器内消毒处理;一次性防护用品放入专用污物容器内。
5.及时进行手卫生。
6.严禁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外喷洒消毒剂;严禁在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外加穿隔离衣;隔离衣不能代替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使用。
7.一次性防护用品不得重复使用。
另外,普通工作人员也要加强日常防护,进入医疗区的工作人员均应主动佩戴口罩。医疗区入口设专人严格检查口罩佩戴情况。使用后的口罩要及时放置于指定垃圾桶内,严禁乱扔乱放。手机等物品可以用75%酒精擦拭消毒。做好手卫生,手卫生与戴口罩同样重要。不用手触摸口罩外面,防止用手触摸口、鼻、眼睛引起感染。
(来源:《健康报》2020年2月13日)